南昌县教育局:高位推进中心校建设、促进教育资源公平分配

更新时间 2016年08月11日
一、实施背景
近年来,随着我县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业人口逐渐向城镇集聚,人民群众的对优质教育的需求越来越高,县域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矛盾日益凸显。2012年2月,我们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一次专题调研,当时全县义务教育教育整体情况是:
1.农村小学点多面广、成班率低,学校“装不满”。2012年,我县有254所农村小学,200人以下的学校就有140所,占了55.5%,平均班额10人以下的农村小学有17所,而且大部分乡镇生源以每年100—200人的数量递减,农村小学“装不满”,教育资源存在闲置浪费问题。
2.县城学校生源剧增,班额过大,学校“容不下”。由于农业人口逐渐向县城集聚,导致县直学校资源紧张,生源“爆满”,2012年莲塘一小、二小、三小3所县直小学共有学生13840人,占全县小学生总量的18.5%,最大班额超过80人,县城学校“容不下”,教育资源非常紧张。
3.农村学校师资队伍不稳定,流动性大,教师“留不住”。受工作、生活条件影响,农村小学难以留住年轻教师。近几年,全县共招聘教师1100人,期间调出92人、辞职50人,流出的教师占12.9%,而这些辞职和调出的98%以上为村小教师。
4.农村学校在校舍、设施设施等方面与县城学校差距较大,办学条件“跟不上”。由于学校点多面广,教育投入过于分散,农村很多偏远村小在校舍上不达标,仪器设施无法按标准配齐。
5.农村学校课程开不足,质量“上不去”。由于部分农村小学成班率过低,一方面,学校难以足额合理配置师资,无法做到全面“开足开齐各门课程”,部分课程只能让语、数老师兼任,教学专业水平无法保证。另一方面,由于班额过小,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从而进一步拉大了农村小学与县直小学教学成绩的差距,学校教育质量“上不去”。
二、实施目的
1.破解县直学校“容不下”,农村学校“装不满”的矛盾,促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
2.合理配备农村教师,稳定农村教师队伍,促进城乡师资均衡配置。
3.整合农村现有资源,集中力量打造标准化学校,提高成班率,提升农村办学条件,促进城乡办学条件均衡提升。
4.全面开足开齐课程,营造良好学习氛围,提升农村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城乡质量均衡提升。
三、实施情况
2013年,经过近一年的充分调研论证,南昌县委、县政府决定实施农村小学中心校工程,采取乡镇相对集中办学、全面覆盖,以规模效应带动农村教育的发展。其中,2013年投资1.15亿余元在南新、泾口、塔城、东新4个乡镇建设第一批8所中心校,建筑总面积42720平方米,已于2014年9月全部竣工并投入使用。2014年投资1.38亿6个乡镇的第二批8所中心校目前正在加快建设之中,2016年9月可以投入使用。2016年三江二小中心校已征地30亩,已开始规划设计等前期工作,我们的做法主要是:
1.领导重视,高位推进。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亲自过问,分管领导多次协调调度项目建设进度和后勤保障事宜,确保项目加快推进。县政府出台了乡镇中心校建设实施方案,成立了分管副县长任组长、各乡镇、教体、财政、发改、城建、国土、审计等部门负责人任成员的领导小组。做到了三个明确:明确三年乡镇中心校全覆盖的工作目标,明确了各成员单位的工作内容和工作职责,明确了在依法依规的基础上,各有关单位要对项目开辟“绿色通道”,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的工作原则。
2.科学选址,设施完善。一方面,做好科学选址工作。县政府组织相关部门到实地进行调研,并征求了当地群众、家长的意见,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在人员相对集中、交通相对便利的地方确定了中心校选址。另一方面,严格按照江西省教育厅等十个厅委联合下发的《江西省小学、初中、高中基本办学条件标准》(试行)(赣教基字[2011]54号)进行规划设计、建设。教学仪器、设备及图书根据有关规范和标准一次性装备到位。
3.整合资源、节约资金。县委、县政府将16所中心校建设工程全部列入全县社会事业口重大重点建设项目及十大民生工程予以重点推进,除上级补助资金外,全部由县财政负担,并列入县财政年度预算。在此基础上,项目推进过程中充分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明确中心校建设并不是撤校并点,而是优化教育资源的工作思路,中心校建成后主要吸纳周边村小高年级的学生,提高办学规模,以规模带动效益。对于被整合学校节约出来的校舍资源,优先用于办学前教育。
四、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法
1.学生交通问题。县财政每年补贴205余万元邀请公交公司将公交线路延伸至农村,公交车定时定点接送学生,解决学生上下课交通问题。
2.师生中餐问题。中心校建设有标准化食堂,由乡财政解决食堂后勤人员工资等费用,按成本收取学生中餐费用,解决了师生中午用餐问题。
3.教师住宿问题。对农村中心校建设教师周转房进行政策倾斜,尽量将教师周转房建设在中心校,切实解决了外地教师住宿问题。
4.学校教学管理问题。在县城一、二、三小与各中心校之间每年互派一定数量教师轮岗交流,整体提升中心校教师教学水平。在县城学校组织专业的音、体、美以及信息技术教师志愿者每月到中心校送教一次以上。组织县城一、二、三小与中心校进行全方位“结对”帮扶,助推农村中心校快速发展。同时,组织县城优秀教师送教交流,将周边乡镇划分片区,实行优秀教师片区内交流,带动中心校师资水平、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五、产生的效果
乡镇中心校工程实施三年来,最大的社会效益就是整合了当地教育资源,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1.提升了农村办学条件,为农村学生“回流”、缓解县城大班额提供了条件。由于农村办学条件的改善,农村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等同于县城的优质教育资源,再加上严格执行划片招生、就近入学的政策,县直学校班额得到有效的控制,2014年秋季,莲塘城区小学一年级减少招生792人,初一年级减少招生1421人,学生回流乡镇达1800余人,县城热点学校班额降低近20人,农村班额提高近15人,农村学校“装不满”,城区学校“容不下”的矛盾得以有效缓解。
2.提高了农村师资利用率,稳定了教师队伍,缓解农村了师资不足的问题。中心校建成后,成班率提高,教师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可以逐步辞退代课老师。塔城乡建有2所中心校,撤并村小8所,缩减教学班24个,缩减教师43人,彻底辞退了所有代课老师。由于资源整合,彻底改变了村小2个老师包班的现象,老师不再跨科备课、改作业等,解决了教师累的问题;学校有食堂、宿舍,完善了办公、生活等配套设施,彻底改善了教师的工作、生活条件,使农村教师能安心工作,扎根农村。
3.提高了教学质量。中心校建成规模学校后,学科课程能够开齐开足,学生成班率高,学习氛围浓,师生竞争意识强,教育质量相比分散办学大大提高。泾口街中心校已并入的学生成绩抽样分析证明,学生在并入前因师资等原因,不及格的学生较多,到中心校学习后,相同难度的测验,学生平均成绩达80分以上。


 
 稿源: 文章作者: 点击数:
返回首页】【关闭






 
本网站由江西省教育厅主办,江西省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制作维护
地址:南昌市红角洲赣江南大道2888号江西教育发展大厦
严禁复制、镜像。备案序号:赣ICP备05005890号